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副主任杨耀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宏淼出席并讲话,张平主持会议并讲话。
张平认为,2022年疫情持续冲击、俄乌冲突等导致全球化偏离原有轨道。全球思想家、政治家、平台、机构和投资银行等各有关方面,全面讨论未来的全球化新叙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部分领域和区域甚至出现终止迹象,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速。中国1994年开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全面加入全球化,2001年加入WTO。印度1995年加入WTO。
全球化深度与广度、全球供应链分工效率直接降低了商品生产成本,推动全球物价持续走低,储备货币国家持续扩张信用,也往往伴随产业转移。后发国家获益产业—技术转移和全球扩张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中国与全球化一直以来相互成就。
全球化下的宏观叙事主流话语:低通胀和高增长,隐含了和平红利、低利率、信用扩张、全球需求扩张、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全球共享等。全球化推动低通胀和高增长,在各国都有所表现。在1995年后,中国高通货膨胀逐步消失,美国1994年后进入“大缓和”,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在获益。金融领域更是活跃,以国家主权信用的货币扩张持续、利率走低、全球“carry-trade”、创新低成本资本充斥,资产价格持续上升,国家、企业和居民杠杆率都不断提高,全球金融治理问题也不断纳入到新的讨论议题中。
张平说,至2022年,疫情持续三年冲击全球经济,导致了全球供应链安全不断受到威胁。俄乌冲突更是将地缘政治纳入到了新的意识形态中,从而根本改变了全球化的叙事结构。现实的状况则直接推动了人们对未来长期看法的转变,最为基本的事实就是全球通货膨胀和去全球化可能性的存在会导致长期商品生产成本升高,即通货膨胀“顽固性”问题。它直接改变了全球的金融体系,意味着零利率时代告一段落,投资机构不得不讨论宏观叙事的转变。
张平认为,TSL的宏观叙事会“回到有形时代”,投资者可能忽略了俄乌冲突其他更重要的长期影响,可能主要包含(1)国防开支永久性增加,特别是在欧洲;(2)加速寻找替代能源(需要大量公共和私人投资);(3)全球供应链可能收缩/国际贸易重组为区域集团。这些转变强化的观点:本世纪20年代的长期宏观经济背景将截然不同。政府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更有意义的催化剂,通胀将更高(但波动性更大),过去10年的主导主题将开始失去对宏观叙事的控制,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和全球供应链再调整推动经济增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其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利率将呈上升趋势,债券市场将遭受灾难性的实际回报,而最近股市从“成长”转向“价值”,很可能只是更深层次长期主题的开始。在“长期零利率的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科技公司、“无形”地产、金融资产占据主导地位,而本世纪20年代可能是实体经济资产持续表现优异的“有形年代”。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