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5月12日,博鳌经安春季资本研讨会在中南大学商学院江湾楼举行,海内外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一众高管,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和金融投资机构专业人士济济一堂,就如何“凝聚博鳌经安智慧,助力高质量发展”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输出有益建议。中南大学博导、省政府参事、农工党中央经委副主任饶育蕾出席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全球经济变局下的财富增长新格局》。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南大学的饶育蕾,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进行交流和探讨,非常期待聆听其他几位嘉宾的演讲。

全球经济变局下的财富增长新格局这个题目很大,20分钟是讲不透的,我只是抛块砖,供大家一起思考。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就已经提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是大环境。经济变局从今年以来一系列金融的风险讲起,2023年3月硅谷银行爆雷,接下来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等纷纷出现破产困局。大家的困惑是,会不会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样产生巨大金融海啸?我认为,目前并不具备可能,因为毕竟是比较局部的。

为什么硅谷银行会倒闭?它不是大银行,不具有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其实,硅谷银行一度是优质银行,它的资产是硅谷创投的一些企业资金。为了匹配创投资金,它的资金投向期限较长的债券以获取利差收益。由于美国多次加息、利率上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投资出现账面亏损,流动性压力加大,引发市场挤兑支付困难。如果在过去,我们往往想到银行挤兑过程中,银行门口排着长长的队,银行有足够时间来想办法增加流动性,盘活资产或者调动一些资金。可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在信息时代,客户可以在手机上、电脑上即时转账兑现,撤回资金,非常快速形成挤兑,导致流动性迅速枯竭,挤兑更加快速,硅谷银行数天时间内就被接管了。这个过程导致美国和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存款骤然下降,形成经济衰退的预期,这是一个大变局。

除此之外,世纪大疫情持续三年,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枯竭了,完全透支了,加剧了对消费的抑制,导致全球的需求雪上加霜。从数据上看,新冠疫情新增问诊比例越大,消费增速越下降,是很典型的线性下滑趋势,也就是全球在新冠冲击下,产生严重的需求不足,而且存在比较大的“疤痕效应”。这种影响不是说这三年过去了以后,后疫情时代就能很快恢复的,它存在着比较持久的影响机制,存在“疤痕效应”。

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了经济环境巨大的不确定性。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特别是原油价格的波动,在每一次地缘政治冲突中都会导致其价格剧升,增加了全球经济的成本上升以及不确定性加剧。

另外,存在逆全球化,实际上也是去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的红利时代已经远去了,现在可以叫做岛链时代,把它分割成局部的小链接,产业链接遭到巨大破坏,大量的出口受阻,很多进口产业链条也被断链了,这对经济格局是一个巨大变化。

除此之外,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正面趋势,就是新兴大国,主要表现为中国正在崛起,从全球重要的8个经济体(G7+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看,总量从65%下降到62%,这个下降比例不算特别大,但是从结构来看,中国的比例从1978年的1.7%,提高到了2021年的18.5%,这个比例增加是比较大的,中国现在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增长速度会为全球经济作出比较大的贡献,这是大的变局环境。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正在快速提高,2022年达到6%、8%的水平,甚至趋势无法得到快速抑制。另外,失业率也是上升的,美国、英国、欧元区来讲,失业率比较大,居民收入下降幅度也比较大,消费意愿下降,最终引发市场对经济衰退的预期非常高。当然,美国经济有一定泡沫,只是房地产泡沫程度与次贷危机相比还是不可比拟的,商业地产相对比较虚拟,但住房地产供需比例是比较匹配的,银行相关的虚拟化程度也不像当年那么高,所以它的冲击不会那么大,但对美国经济衰退以及欧洲经济衰退的影响趋势是不可抑制的。

对他们来讲是危,对新兴国家而言则是机,或者说危与机并存。对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财富增长面临新的趋势,从投资的角度、社会财富的增长发展、个人财富的配置角度来讲,怎么样把握危和机的机会?下一轮的财富浪潮在哪里?

回顾过去40年,经历了五轮财富的浪潮,第一轮是消费品,第二轮是家电,第三轮是房地产,第四轮是互联网,第五轮正在孕育过程中,很难说到底是哪个板块,或者是哪个领域。我个人觉得不会像前面几轮那么聚集在哪个领域和板块,至少有一点,中国财富的增长和分配已经进入了新周期,这个周期存在新的创富机会,但不会像过去那样只要投就会有全面创富的机会,更多的是周期性、波动性、轮动性的趋势。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哪些领域存在较多机会:

一是新的科技革命提供了财富创造的机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过去是以房地产投资和出口为主导,房地产引领了40多个行业,在过去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而出口,从趋势来讲,欧洲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例持续呈下降的趋势,进口是下降的,出口显然也是下降的,这从近几年国际贸易数据都可以看到。未来经济发展动力就是要回归到消费领域,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革命,在实体经济部分,特别是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由于“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机器人、大数据等,科技革命会带来巨大的创富机会。

特别值得提出来的两个领域:

1.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会。这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就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ChatGPT已经非常快速,不是以年、月这样的周期进行迭代,而是以天来迭代,速度非常快。像这样的科技变革,不仅是自身行业领域的变革,而是具有非常大的外溢效应,能够带动其他行业领域的变革。它可以跟当年蒸汽机的发明相媲美,带动工业革命的变革,也可以跟计算机、互联网所带来的外溢效应相媲美,这是数字经济时代,可以渗透到所有的行业领域,改变商业模式、消费模式,也能够在市场领域推动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同时提高政府治理效率。这不仅是自身的财富增长机会,也为其他行业领域的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环境。

2.双碳目标下的产业机会。双碳目标,2030年和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目标会变革很大一部分的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变革。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减少能够降低成本,对新能源的使用,也有人说第五波财富浪潮应该在新能源领域,但我认为可能范围更广,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也是财富创造的空间,它能够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就是转型升级,同时绿色金融相关的支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产业发展,这中间有巨大的财富创造机会。

科技革命有更广泛的领域,但是这两个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全面性、引领性。

二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财富机遇。以房地产带动的投资和出口这两个驱动力,作为三驾马车中的两个,这两驾马车都已经平稳下来了,甚至有下行趋势。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迭代转型,转到哪里去?就是消费,跟世界各个国家受到疫情影响一样,中国的消费受到疫情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疤痕效应”,三年的疫情冲击非常大。消费最重要的就是消费升级,这中间会有巨大的空间,它将驱动经济由低端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总而言之,消费升级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另外两块在后房地产时代,已经过去了。

三是新兴市场的财富机会。刚才讲了全球的供应链正在逐渐断链,或者说全球化的趋势举步维艰,这种情况下的岛链经济时代,要局部构建一个一个的小岛,来促进形成供应链的闭环。新兴市场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有非常大的成长机会,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参与全球市场融合,自身正在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而这些变革过程将带来比较大的机会。新兴市场具有很多的优势,有比较低的市场渗透率和未开发的行业都是虚位以待,还有比较大的技术创新的机会,以及基础设施的需求,有巨大的中产阶级和消费市场等待挖掘,这都是财富增长的动力。当下,亚洲的产业正在进行重组,中国越来越站在舞台中央,机会巨大。

最后,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财富机遇。人口结构未来的趋势是往倒三角走的,老龄化趋势比较严重。人口结构变化,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有巨大的服务需求、消费需求,刚才说消费的动力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消费在哪里?消费重点是白发经济和金色产业,白发经济就是老龄化的需求,医疗保险、看护、旅游、休闲、健康疗养、退休规划和资产管理等,需求会越来越增长。另一方面就是新生代需求,现在的90后、00后追求生活品质、价值满足感,有比较大的个性化和自主意识,他们会是未来消费的引领者,抓住了他们的需求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为我们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从这几个板块寻找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为自己未来的财富布局寻找机会。

我期待在座各位在未来的财富增长中,找到自己的财富增长旋律。谢谢大家!

饶育蕾

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直属高校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行为金融学、公司治理、公司理财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国家一流课程《行为金融学》负责人。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奖励。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Economics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行为金融学》等著作3部,主编教材4部。

主要社会兼职: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农工中央经济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