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一、12月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大事记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欧盟领导人

2023年12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此次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双方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他还提出中方愿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括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一道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米歇尔和冯德莱恩也表示,“管理好、发展好欧中关系,直接关乎双方人民利益,也关乎世界的繁荣与安全”,欧方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不希望同中国脱钩,期待同中国发展长期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会见中连续提出三个“不能”,为中欧“一心一意发展关系”圈出重点——“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这些中国主张,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理解互信。习近平主席主张中欧双方要加强战略性沟通,以建设性对话增进理解、妥处分歧。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

应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阮富仲、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武文赏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越南之行,发出中越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壮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明确信号,掀开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为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力量。

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共中央驻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我愿同阮富仲总书记一道宣布中越两党两国关系新定位,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层从中越关系长远发展大局和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团结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3.中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本次会议对做好经济工作重要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出“五个必须”的重要要求,深化了对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在深入分析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论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4.中国成功发射第五十七颗、五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2023年12月26日11时2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十七颗、五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该组卫星属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首组MEO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该组卫星与前期MEO组网卫星相比,在全球短报文通信容量、星载原子钟技术、有效载荷智能化等方面,功能性能进一步升级,入网工作后将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对支撑系统稳定运行和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下一代北斗卫星的设计奠定基础。

5.日本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始运行

2023年12月1日,由日本和欧盟共同建设、位于日本茨城县那珂市的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JT-60SA开始运行。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资料显示,JT-60S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10月23日在试验运行时首次产生了核聚变必需的等离子体。

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核聚变理论上可以提供几近无限的能源。JT-60SA计划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的先行项目,其成果将会反映到ITER中,并将用于未来核聚变原型堆的建设中。

JT-60SA反应堆的目标是研究聚变作为一种安全、大规模和无碳的净能源的可行性,使它所产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更多。这两个项目的最终目标都是使内部的氢核融合成氦,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能量,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过程。

6.新加坡推出混合融资计划及可持续金融分类法

2023年12月3日,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的新加坡馆活动上讲话时,宣布一个混合融资计划——亚洲转型融资伙伴关系(Financing Asia’s Transition Partnership,简称FAST-P)。它将利用优惠资本来催化来自各方的商业资本,包括多边开发银行和慈善机构,支持亚洲向净零转型。FAST-P将成为新加坡首个扩大亚洲混合融资能力和其他类似融资的项目,标志着新加坡在为亚洲提供创新的绿色和转型融资解决方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当天也宣布推出新加坡—亚洲可持续金融分类法(Singapore-Asia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Finance,简称新加坡—亚洲分类法),它为八个重点领域的经济活动是否属于“绿色”或“转型”状态,设定了详细的门槛和标准,为相关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指引。这是全球首个全面定义转型活动的分类法,它采用“交通灯”概念,将经济活动分类为绿色、转型和不合格。

7.极端天气频发带来严峻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12月5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1年至2020年成为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十年,强调了这十年来天气日益极端的趋势。2023年7月,美国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等州经历了持续高温的侵袭;而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也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干旱。此外,欧洲南部和北非多地也经历了持续和极端的高温天气,其中意大利、突尼斯和摩洛哥分别记录了48.2摄氏度、49摄氏度和50.4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创下了当地的温度纪录。

这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凸显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地气温的显著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更加紧迫的关注。组织呼吁各国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以共同努力实现《巴黎协定》中规定的全球升温控制目标。这一报告为全球社会提供了迫切需要采取行动的科学基础,以对抗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8.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

布鲁塞尔当地时间2023年12月8日晚,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达成了《人工智能法案》的协议,全球迎来了首个涵盖人工智能领域全面监管的法规。据悉,该法案预计最早将于2024年初生效。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东表示,这份协议将有助于欧洲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取得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法案》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行了分类,包括从“不可接受”、必须禁止的技术,到高、中、低风险的人工智能等。法案通过识别不同风险水平来进行有效监管。法案明文禁止“对人类安全造成不可接受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其中包括有目的地操纵技术、利用人性弱点或基于行为、社会地位和个人特征等进行评估的系统等。要求人工智能公司对其算法进行人为控制,提供技术文件,并为“高风险”应用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为确保规则得到遵守,每个欧盟成员国都将设立一个监督机构。值得一提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在内的模型,也必须遵守新的透明度要求。欧盟要求这些模型在投放市场前起草技术文件,并遵守欧盟版权法等相关法规。

9.普京宣布将参加2024年俄罗斯总统选举

2023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祖国英雄日”纪念仪式上表示,他将参加2024年总统选举。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普京新一届总统选举竞选活动事实上已经启动,但从法律上还没有,因为普京尚未登记为总统候选人。普京参加下届总统选举还需要登记为总统候选人、完成所有必要手续,竞选活动的各种细节问题还有待确定。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7日通过决议,将于2024年3月17日举行俄罗斯总统选举。俄联邦中央选举委员会此后宣布,俄总统选举的投票日为2024年3月15日、16日和17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11月最新民调结果显示,78.8%的受访者选择信任普京,认同普京工作的受访者比例为75.7%。普京的本届总统任期将于2024年5月7日结束。若此次赢得选举,普京将开启其第五任期。

10.巴以冲突不断加剧

根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自10月7日以来,本轮巴以冲突已导致加沙地带至少2182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56451人受伤。与此同时,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表示,以军方正在重新调整在加沙地带的军队部署,因为以方预计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之间的冲突可能会持续整整一年。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随着大量民众向南逃离战火,拉法地区目前正成为加沙地带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口密度可能超过每平方公里1.2万人。与此同时,由于以军不断的轰炸和激烈的地面战斗,人道主义援助行动面临巨大困难,援助物资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这一情况凸显了紧急需要采取措施,以确保在此困境中的民众能够获得必要的援助和支持。这一局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巴以冲突的解决和地区稳定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课题。

二、世界经济安全总体态势月度变化评价与分析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因此,2023年12月,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通过多次重要出访和接待国际领导人,展现了其外交战略和影响力。尤其是与欧盟的领导人会晤和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友谊。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使国际社会行动起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聚焦于团结行动,推动了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转型。多国通过共同努力,如核能发展等措施,应对能源危机,共同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

此外,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旨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领域,保障科技发展与公民权利保护之间的平衡。

本月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特征如下:

1.元首外交气势恢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

202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次出访,出席多场多边峰会,在华接待外国领导人、重要外宾数十位,中国元首外交气势恢宏、精彩纷呈。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顺利举行。12月12日至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确定了两党两国关系的新定位,宣布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中越关系提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越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不断塑造良好的战略环境、扩大国际“朋友圈”,中欧高层交往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同时持续巩固周边国家对华友谊,也彰显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越来越受认可。致力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也一定能破浪远航。

2.三次重要会议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2023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10月份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前进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方针,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推动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从而为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3.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各国携手应对危机势在必行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演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破坏全球经济社会安定和自然生态环境稳定。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以“团结、行动、落实”为主题,各国达成了共同减排、保护粮食系统安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的关键目标,并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举行近30年来,首度一致达成了从化石能源转型的重大目标。

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也采取了各自的行动方案。12月1日,日本和欧盟共同建设的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JT-60SA开始运行。如果该计划成功,核聚变将会作为一种安全、大规模和无碳的净能源,从而有效应对能源危机。12月2日,美国与其他21个国家COP28上发起《三倍核能宣言》,拟推进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核能装机容量较2020年增加两倍的目标。12月3日,新加坡推出混合融资计划及可持续金融分类法,将利用优惠资本支持亚洲向净零转型。澳大利亚、爱沙尼亚、意大利、葡萄牙、瑞士和美国等国承诺为绿色气候基金新增融资。

发展中国家作为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且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得到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不足仍是应对气候危机的一大难题。发达国家作为传统的碳排大国,对气候变化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也更具能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各国应携手行动,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

4.多国转向以发展核能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净零排放

核能是一种清洁、低碳、高效、运行稳定的能源形式,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及气候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发展核能作为能源安全的保障举措。国际能源署(IEA)研究表明,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变化目标,到2050年全球核电容量需要翻一番。22个国家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发起了《三倍核能宣言》,拟推进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核能装机容量较2020年增加两倍的目标,并邀请国际金融机构的股东鼓励将核能纳入能源贷款政策。日本大型核聚变实验装置JT-60SA的运行,俄联邦政府在新核能发展计划的巨额拨款,中国发布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将“安全高效核能技术”作为“十四五”时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之一。各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推动了全球核能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

然而,核能在促进能源安全的同时,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和核污水排海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海洋、动物以及人类带来长期危害。其中,核污水的锶-90可导致骨组织肉瘤、引发白血病;铯-137会引起软组织肿瘤与癌症;碘-129容易导致甲状腺癌;碳-14可能会损害人类DNA。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计划,日本的整个核污水排放进程将持续30年,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危害难以计数。

为提高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做了许多努力。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积极推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和其他先进反应堆的安全和安全部署,该机构的专家团队评估了德国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框架方面的进展。

5.全球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迈向全面应用新阶段

随着网络算力、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巨大进步,人工智能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并广泛应用到金融、医疗、商业、工业、家居等领域,成为引领未来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技术。

三星在消费电子展(CES)上重新推出了家居机器人Ballie,并对其进行了人工智能升级,提升家庭科技运作效率;大众汽车宣布计划将人工智能驱动的聊天机器人集成到其车型中,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提升了用户体验和车辆功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各种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其中包括一个多模态系统,该系统利用在语言、视觉和行动数据上训练的模型来协助机器人执行复杂的家庭、建筑和制造任务,这表明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正在拓宽,从家庭用途扩展到工业使用。

人工智能不断融入人类生活和工业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逐渐依赖于人工智能,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能存在潜在危险,逃脱人类的控制。12月8日,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达成了《人工智能法案》的协议,为全球迎来了首个涵盖人工智能领域全面监管的法规,该法案明文禁止“对人类安全造成不可接受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全球第一部针对人工智能的全面监管法规,《人工智能法案》旨在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平衡科技发展与公民基本权利保护,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为控制下不断发展创新。

文章选自中南大学商学院《博鳌经济安全指数12月月度观察》

关于《博鳌经济安全指数报告月度观察》

2023年10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组委会和中南大学商学院联合研究推出了博鳌经济安全指数,并发布了《博鳌经济安全指数报告》,旨在为世界各国提供对国家经济安全态势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标准。博鳌经济安全指数以量化和可测的视角,采用科学方法对各国经济发展与安全态势做出客观评价,形成可衡量和可比较的数据基础,为各国管理经济安全提供重要依据。《博鳌经济安全指数报告》在详细阐述指数构建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包括博鳌亚洲论坛成员国、OECD成员国、金砖国家成员国和中国在内的31个世界主要经济体2010年-2020年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其呈现的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进行了深入的评价与分析。

从2023年11月起,课题组将持续推出《博鳌经济安全指数月度观察》,旨在跟踪和解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的主要大事件,研判安全态势的月度变化趋势。报告围绕指数的7个子系统:宏观经济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科技安全进行事件甄选和深入分析。报告就国家短期风险优先事项与全球前景预测的比较提供独特视角。月度观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全球经济安全的动态形势,服务于全球经济安全决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