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编者按】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框架下的重要专题会议,全球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时代课题,致力于打造一个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平台。博鳌绿色发展大会与来自政府、商业、学术、研究、企业以及媒体等各界的权威人士进行深入互动,邀请嘉宾就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如何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关键议题提出见解和建议,并特设本栏目进行交流。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博鳌绿色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大会)邀请到数算电产业融合(庆阳)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智库首席专家贾晶教授,就数字化与绿色化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策略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的绿发访谈录。

数算电产业融合(庆阳)研究院,作为中国首家专注研究“数、算、电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院,在国家和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秉承着“创新合作、绿色开放、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着重于数算电产业全球生态的新型智库平台打造,希望集聚国内外顶级智慧资源和专家人才,积极参与到数算电产业融合发展中,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新质产业培育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更好的推动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发展。

【大会】:贾晶教授您好!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权衡各类数字技术与设施的应用成本和价值收益。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贾晶】:首先,我们应当积极拥抱能够激活社会存量资源的数字技术创新。这些创新不仅优化了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还迅速催生了城市和乡村的新生产力。

例如:数算电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聚焦农村网络通信、“东数西算”工程、可再生能源的保障和良性发展、人工智能平台等统筹,都是重视数据信息赋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科学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对于探索多元化投资与回报模式,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赋能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打通全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均有极深远的意义。

其次,在推动这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跨界要素的深度融合,尤其是那些能够快速形成产业闭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大量实际案例表明,这种创新模式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确保在较低投入下实现高产出的目标。这种策略不仅平衡了数字技术与设施的应用成本与价值收益,而且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再者,需要将“科技向善”理念融入数字创新,关注如何通过创新推动公平分配,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当前,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不断缩小。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保障农民大众收益增加,提高消费力,加速内循环,同时彰显创新组织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种数字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乡村振兴,还为创新项目赢得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大会】:在功能上,乡村与城市存在差异。城市引领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则很大程度上守护和传承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您认为,在推动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与转型的同时,该如何保护并弘扬乡土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贾晶】:在推动农村经济数字化发展与转型的征程中,保护并弘扬乡土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两者非但不相斥,反而能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前沿的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广大农民群众广泛运用云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以乡言乡语表达乡村乡情、乡风乡貌,从“我被讲”变成“我想讲”“我能讲”,成为讲述乡村好故事、传播乡村好风尚、代言乡土新文化的主角,也为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拓展了空间。

同时,数字化为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提供了全新手段,传统的乡土往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容易因时间推移、人口流动等因素而逐渐消失或减弱。通过数字化,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给后代,数字化为文化研究者在乡土文化的研究上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通过数字化,可以建立区域乡土文化的数据库,方便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的演变过程,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大会】:城市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数字素养基础扎实;相反,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数字素养普遍欠缺。面对这样的主体差异,您认为该如何解决包括农村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

【贾晶】:面对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文化教育水平和数字素养上的显著差异,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残障人士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有助于来缩小这一差距。

首先,解决乡村特殊群体数字鸿沟,关键在于运用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乡村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乡村地区将拥有更多资源来投资科技设备,尤其是为特殊群体设计的数字创新设备和数字媒体传播工具。

其次,基于乡村经济发展所积累的财政基础,设立社区数字技能培训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这些中心将运用VR、AR等前沿技术,以直观、互动的方式教授他们数字工具的使用,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

最后,乡村政府需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手机和宽带网络的普及。通过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降低农村居民接入互联网的成本,提高他们使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和能力。

【大会】:“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两大趋势,科学技术是绿色发展的基石。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中,如何通过数算电产业融合实现双趋势下的协同发展?

【贾晶】: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建设,面临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两大趋势。这不仅意味着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来深度赋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现代化的新任务,而且要求秉持科技与生态紧密结合的系统观念,树立生态思维,把握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机遇,确保数字技术创新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

随着数字技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面对强算力需求的增大,电力、物力等能耗的大幅增长,对于当前以煤电为主的电力能源结构而言,这可能导致碳排放的逐年增加。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到2030年我国数字产业碳排放将超过2亿吨,同时,数字技术设备更新迭代的加快,也将造成相关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电子垃圾监测》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子垃圾将达7400万吨。

因此,为保障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数字化的绿色低碳循环机制,将净零碳行动纳入数字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发展中变得尤为迫切。同时还须坚持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绿色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和技术产品的绿色制造和使用,以绿色化引领数字化的发展。

【大会】:您可以分享一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的优秀案例吗?在这些优秀的案例中,有哪些可以共享的经验和资源?

【贾晶】:好的,有许多优秀的案例可以借鉴。比如,杭州临安区重点围绕“一张图、三个平台、五个集成创新示范区、N个特色应用集成推广”的总体布局开展建设工作。目前已形成河桥镇数字空生乡村示范镇、太湖源镇指南幸福码头等亮点,通过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建设,实现乡村资源管理与分配更加高效、经营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以及治理水平稳步增长,成功打造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安模式。

湖州德清县推出了“一中心、四平台、一张图、三应用、六工程”的数字乡村模式,重点加强乡村生产生态和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出一条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持续发展道路。在国内率先打造出“一图全面感知”的乡村治理智能模式,构建出“一图一端一中心”的全方位数字化监管体系。结合卫星地图,遥感技术,三维实景等技术,融合了农业、水利、交通等十八个部门图层,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建成了一站式公共服务通道。

实际上,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中,也有许多经验和资源可以借鉴。比如“一网通办” 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大环节精简,流程优化再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

除了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外,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也必不可少。通过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以及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协同的城市共性支撑平台,能够构建起开放兼容、共性赋能、安全可靠的综合性基础环境,为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做铺垫。

在挖掘全产业链新业态方面,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和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在数字赋能下,实现横、纵向产业链的信息合并。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探索数字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个体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达到“1+1>2″的效果。

来源:博鳌绿色发展论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