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欢迎来到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

12月19日-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大食物观拓宽了粮食的边界,这既是应对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结构的战略安排。在10月30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倡导全球合作 促进粮食安全》分论坛上,不少嘉宾就大食物观发表了观点。

为什么要树立大食物观?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董事樊胜根指出,虽然到2020年,中国已经消除了贫困、消除了饥饿,但还有一种“隐性饥饿”值得特别注意,吃饱了,膳食却不均衡,同样会产生危害,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就是危害之一。因此,要通过育种的办法,把微量元素加到小麦、玉米、土豆上面,均衡营养成分,来解决隐性饥饿的问题。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华凤指出了当前水稻种植存在的几大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邓华凤表示,当前水稻存在产量“三高一低”、品种“三多三少”、专业化程度低、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农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导致种稻的效益越来越低,中国1千个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才抵得上1个美国农民的生产力。中国对杂交水稻的研究领先世界,但杂交水稻的面积却在快速下降,由高峰期1995年的2000万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1800多万公顷,再到2020年1600多万公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邓华凤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幅度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藏粮于技;第二,通过培育高产、抗病虫、高效利用肥料、可机械化制种的杂交水稻品种,来解决“三高一低”现象;第三,通过培育双亲混播混收、机械分离的新型杂交水稻来解决杂交水稻种价提高,种稻效益低的问题;第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来解决专业化品种比较少、种型退化、感病抗倒、产量低、效益低的问题;第五,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水稻之外,小麦也是大部分人的主食之一,通过改良小麦品种,来实现粮食增产,势在必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表示,中国人口规模和土地资源禀赋需要我们持续提高小麦单产水平,一要持续改良品种的产量水平,二要开展中国大宗面制品优质品种的选育,三要强化抗病性的改良,四要拓展资源利用特性的改良,五要推进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在常见的粮食作物之外,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封加平指出,落实大食物观要发挥林业的九大功能:生产干鲜果品的功能、生产木本食用油料的功能、生产饲料的功能、生产食用菌的功能、生产膳食纤维的功能、生产野生健康食品和食品昆虫的功能、培育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的功能、减轻农作物自然灾害损失的功能以及治理盐碱地和保障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功能。

竹产业是林业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国际竹藤组织全球政策官员斯卡拉多表示,竹子作为农林作物,是木材、纤维,是饲料、燃料,是塑料替代品,也是食物。竹子是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也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种植三五年后就可以每年获得经济回报,在许多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和社会经济意义的植物。而竹笋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食物和营养来源。竹子可获得性强,可以很容易地跟农业相结合。

“践行大食物观是提高粮食供应链安全水平的有效举措,要构建多元化的格局,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亚太物流联盟主席崔忠付总结道,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主粮的消费量在下降,果蔬肉蛋奶水产品消费量在不断提升,食物多样化的需求在增加,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要构筑多样供应格局,增加非主粮的有效供给,要适当加大非主粮种植政策扶持,提高种源的自主率。

Back To Top